当前,我国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经济环境面临挑战、教育政策不断优化、公办学校加速扩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挑战。曾经凭借灵活机制快速崛起的民办学校,如今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十字路口。在普惠性公办教育日益壮大的背景下,民办学校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与价值,找到那条能够穿越周期、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唯一的标签就是“精品化”。
前段时间有人看了我的文章《民办学校靠学费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后,仍不相信,还在为其所在民办学校的“好局面” 而狂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某些地区出现的民办学校好局面是一种短暂繁荣,往往与当地财政能力不足、公办教育资源暂时短缺有关,是一种结构性的时间差现象,但这种短缺不会太长久。我国教育的主体是普惠性公办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日渐强大,国家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新建公办学校、增加优质学位已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今年六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已明确提出, 要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加快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
当老百姓能够以更低成本享受到公办优质教育时,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只有提供更具价值的差异化教育服务,才能赢得家长的青睐,才能把好局面转化为长期繁荣。
民办学校肯定会重新洗牌,但民办教育不会消失,只是它必须重新寻找自己在教育生态圈的定位:它不应是公办教育的替代品,而应成为差异化、选择性的优质教育供给方。想要在未来的教育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民办学校就必须给家长一个坚定的选择理由,而这个理由,唯有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精品化” 变革来实现。
精品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关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自我革命,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办学实践的整体转型升级。它至少包括以下五个维度的深刻变革。
教育质量精品化。教育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家长选择民办学校的首要考量。在教学质量方面,民办学校不能只是“低进中出,高进优出”,而应当提高要求,追求“低进高出” “弱进优出”的增值效应。这不容易做到位,需要建立精细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情基础的学生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比如通过“一生一案”的导师制,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学习规划和发展路径。在育人成效上,民办学校应当彰显“问题学生”向“阳光少年”的转化能力。公办学校转化不了的,你要有能力转化成功。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设计系统的品格教育课程。看看昆明的“丑小鸭”学校吧,专门招收那些家长管不了、学校没法管的“问题学生”,把他们一个个转化成了阳光少年。——这就是精品质量。只有当教育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学校的口碑才能真正立得住、传得开。
管理体系精品化。管理出效益,管理更出质量。民办学校相比公办学校具有机制灵活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可以粗放、 随意。相反,民办学校更应当建立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体系。具体而言,需要完善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边界;优化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运行效率;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事事有标准、人人有职责、时时有控制、环环有考核”。为此,民办学校不妨试试现代企业管理中的OKR 目标管理法,将学校战略目标分解为每个部门、每位教师的具体行动,以提升执行力和协同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流程。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升学,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一生一方案”,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体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课程体系精品化。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民办学校彰显特色的关键领域。民办学校不能只满足于完成国家基础课程,更应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元选择。公办学校有的,民办学校要做得更深化;公办学校没有的,民办学校要挖掘,做得更丰富。在实践层面,可以围绕“核心素养”构建三层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保底线,拓展型课程扬个性,研究型课程育创新。上海有一所民办学校叫燎原双语学校, 就在课程方面下足了工夫,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科技创新与工程设计”“艺术表达与审美体验”三大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包含若干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而浙江海亮外国语学校光是特色课程就有几十门供每位学生选择,并且每一门课程最终都与省市国家级比赛接轨, 让学生从不同领域都有好的发展。
此外,课程精品化还体现在课程实施的质量上。同样的课程内容,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探究式教学、跨学科整合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更深度的学习体验,这是民办学校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师资队伍精品化。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精品教育的核心保障。民办学校要用更有竞争力的待遇吸引专业过硬、具备多元素养的教育者,同时更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在师资建设方面,首先要严把入口关,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不仅是看学历背景、教学经验,更要考察教育理念、育人能力。其次要重视培养关,构建“新手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的阶梯式成长体系,通过校本教研、外出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生态, 实施“教师幸福工程”,从工作环境、专业成长、生活关怀等多个维度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使学校成为教师乐教、善教、优教的精神家园。
教育服务精品化。服务是民办学校不可忽视的隐性课程,也是形成口碑效应的关键因素。民办学校的服务精品化,应当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家校互动的全环节。在学生服务方面,要建立“学习—生活—心理”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除了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饮食健康、住宿条件、心理状态等, 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温暖的成长环境。广州有所民办学校专门聘请专业营养师设计食谱,引入智慧餐饮系统记录学生饮食偏好和营养摄入,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家长倍感安心。
在家校服务方面,还要建立透明、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家长课堂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及时解决,真正体现“以家长为伙伴”的服务理念。
公办教育依托财政保障,重在公平与普惠;民办教育依赖市场选择,必须靠品质与特色胜出。在当前的教育格局下,民办学校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精品化之路,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不可替代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而出。
精品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它需要办学者的远见卓识,需要投资者的战略耐心,更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当精品化成为民办学校的内在基因和文化品格时,它必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民办学校走向未来的通行证。
这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但却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在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中,唯有精品化,能让民办学校不负时代、不负期待、不负未来。
来源:老梁 橘子洲一飘 2025年09月21日 浙江
<< 上一篇:职业本科发展要坚持“职教”定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