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下文简称学校)定位“创意型传习大学”——非遗技艺传承特色鲜明、湖北知名、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学校秉持“非遗小镇,工匠大学”理念,实行“职业教育+非遗传承+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办学方略,致力于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坚持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诊改围绕学校特色展开,探寻“非遗技艺传承+”特色上下贯通路径,建构一地四体的“14非遗技能传承+"诊改推进模式:学校——阵地,专业——载体,课程——媒体,教师——导体,学生——受体。形成了“五位一体”的“非遗技艺传承+"传承链。
二、做法
学校层面:建构非遗育人平台,凸显非遗办学特色。学校层面非遗技艺传承诊改,通过搭建“传承院+博物馆+工作站+大师工坊+文创企业”一体化非遗育人平台进行。学校成立了“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建立了文旅部批准设立的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国家级非遗项目“楚式漆器”技艺工作坊。首批特聘“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邹德香等十八位技艺大师为基地教师,在学院开展相关技艺展示、教学和生产活动,为学校传承非遗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举办“民间工艺大赛、传统工艺作品展、非遗艺术论坛 “等活动,大力弘扬荆楚传统文化。学校搭建文创产业招商平台,通过整合“公共实训基地”“职教学府建设”“非遗保护工程”“千匠万徒行动”“一村一匠计划”“产业孵化园区”和“游学接待体验”,建成“校、镇、产、创、文、旅、贸”一体化的综合体,成为非遗技艺传承的阵地。
专业层面:打造非遗传承专业群,建构非遗技艺传承载体。专业层面非遗技艺传承诊改,通过专业群创新构建“两端接入、四方联动”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即在人才培养的前端,接入大师团队,让非遗传承大师和民间工艺大师进入教学过程,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末端接入文化创意团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学校、大师团队、文化创意团队、企业四方通过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产业发展计划串联在一起互联互动。采取“学徒制、小班额、模块化、场景化、体验式、项目式、大师工作坊(室)”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升级,支撑荆楚非遗文化传承、产业振兴,成为非遗技艺传承的载体。
课程层面:植入非遗文化元素,建构非遗技艺传承媒体。课程层面非遗技艺传承诊改,通过开发非遗课程,设置非遗特色必修课程、非遗思政课程进行。覆盖所有专业开设特色课程《荆楚非遗文化》,制定了该课程教学标准。其它课程在教学中植入“非遗”元素。依托学校非遗育人平台,开发一批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项目传习的培训包,强化课程思政、课程劳育和课程非遗,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面向社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驻站研学、传习培训等业务,推动传统工艺、民间技艺的创新发展,课程成为非遗技艺传承的媒体。
教师层面:强化非遗手工技艺,塑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层面非遗技艺传承诊改,通过着眼德艺双馨,打造明德之师;注重双师双能,打造工匠之师进行。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抓手,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依托学校非遗育人平台,加强个性化培养培训。要求每位教师掌握一门手工技艺,每学期开展为期一周的非遗实践。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按照“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开发多样化教师培训包,对教师进行多样化培训。强调“一师一技”,要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展现非遗技能,充当非遗技艺传承的导体。
学生层面:探索非遗教育体系,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层面非遗技艺传承诊改,通过探索多元合作、协同育人、互利共赢机制,探索“非遗课程学习、非遗社团实践、非遗游学体验”教育体系进行。各专业(群)按照“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教学实训创业三个平台相互融通、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相辅相成、教学做赛创五位一体”的“1325”模式,凝炼各具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对接荆州文化产业高端,搭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开发“茶、食、琴、书”系列文创产品12套,开发美育劳技课程及非遗研学体验课程包5款。针对非遗技能,强调“一生一技”。非遗技艺传承成为学生训练传统手工艺的重要项目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平台。让每个学生选择性学练非遗技艺,成为非遗技艺传承的受体。
三、成效
(一)“三创”出特色
1.创新了职业教育活态传承非遗技艺新模式
学校以“非遗走进大学校园、走向大众生活”为主题,依托“院、馆、站、坊、企”非遗育人平台,依托荆楚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群,构建“非遗认知+研学体验+技艺传习+文创开发”四环贯通的活态传承模式。
2.创设了工匠小镇育人课堂
学校按照“文、教、旅”三元融合发展的办学格局,建设实景“工匠小镇”,实现校镇命运一体,推动课堂革命。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坚持教为学服务,“院、馆、站、坊、企”五体联动,创设观摩、学习、体验、创作等情景教学空间,使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非遗传承、游学体验、产品开发、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实现了“校区、景区、镇区”三区融合,“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荣,“创业、就业、兴业”三业发展,创建了具有综合功能、育人效果显著的“育人大课堂”。
3.创建了非遗鲁班培养体系
面向“高职在校学生、社会普通学艺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大中小学在校学生” 五类不同人群,确立“高素质技艺技能人才、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公民、非遗文化传承大师、非遗传承中青年骨干、非遗文化初识者爱好者”五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分类建设“专业课程、培训课程、创作课程、艺术课程、研学课程”五大模块核心课程体系,设计“行动导向、实操导向、创作导向、修养导向、活动导向”五种教学模式,针对性地开展校企、校地、校际、校行、校旅合作,创建了“专业培养、社会培训、高端研修、拔尖研习、普及研学”两培三研的“荆楚非遗鲁班”培养体系,培养了荆楚非遗鲁班。
(二)“传承链”形成
1.学校层面:学校成为湖北省唯一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部楚式漆器生产性保护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传统工艺研习指导驻站单位、全国助残先道集体、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了国家传统工艺(荆州)工作站、省部级非遗育人平台14个。培养了1510名荆楚非遗技艺专业学生(员),承办文旅部8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培养非遗传承人、非遗技艺骨干360人;3000学子拜师学非遗,近1000名非遗从业人员和高校师生参加非遗技艺大赛,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109人次,其中,国家级竞赛获奖24人(项)次。受益校内学生及校外研培、研修、研学学员60200人以上。
2.专业层面:围绕传统手工技艺,每个专业群都设立了“非遗传承技艺”培养目标、标准和任务清单。学校荆楚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群被立项建设湖北省高水平专业群,学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0%。专业群核心专业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在“金苹果”全国高校专业评估高职分专业竟争力排行榜连续3年第三名。
3.课程层面:构建了“基础课程共享、专业课程互渗、拓展课程互选”模块化进阶式专业群非遗课程体系。解决了荆楚非遗技艺面临失传、后继无人的人才问题;非遗技艺教育凭经验传授,缺乏规范、系统的教材及教学资源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福州大学等15所高校艺术院系纷纷来校建立研究生、本科生研习基地,先后接收300余人次高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来校开展研修活动。
4.教师层面:建成“名师+传承人+产业专家”引领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创新团队。荆楚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 30 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 35%; 高级职称教师 11 人,国家级、省级各类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师 18 人,全国各类技术能手 5 名,校外兼职教师 26 人。 培养了一批“荆楚非遗鲁班”:国家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市级非遗传承人3人和全国技术能手5人,湖北省技术能手12人。出版了《图说制胎技艺》《图说制漆技艺》《图说髹饰技艺》等非遗技艺类教材3本。在2020《全国技术能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人。发表相关论文5篇、课题立项8项、获专利授予或受理4项。
5.学生层面:已有5000名学生对1个以上的技艺完成了听课、实训,近8000名学生至少听过1次技能大师的授课。500名学生报名参加非遗绝活强化训练,接受非遗技艺传承教育。学生在2020《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工艺品制作职业技能竞赛漆器制胎工高校组漆器制胎工》中荣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 2021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4.45%,月收入5034元,母校满意度93.67%,雇主满意度95%。
四、存在困难和改进建议
1.推进如“滚石上山”。非遗人才培养国家重视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建议加大非遗文化技艺宣传,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2.过程如“爬坡过坎”。教育者和学习者理念不足,思想紧固;非遗技艺培训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资源缺乏。建议强化理念先行,思想破冰,加强教材、课程等教学资源开发。
3.师资如“无米之炊”。非遗技艺传承人大多文化层次不高,教学能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要求。建议加强非遗技艺类师资培养培训。
<< 上一篇:学校召开2022年春季学期教学诊改培训与推进会
>> 下一篇:精准发力,探索推行“靶点诊改法”